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月薪double的人都是怎么跳槽的?

思小妞 TalentLeader 2019-06-24

“身在职场,跳槽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回避的话题。


你现在或许已经完成多次跳槽了,或许还没有跳但正在谋划,抑或还没有资格跳而老实呆着。不管怎样,职业生涯或多或少都会与跳槽扯上关系,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跳槽看似很简单,很多人认为,不就是换一份工作嘛,哪有那么多讲究。但是,为什么别人跳槽能薪资翻倍,你跳槽却只能涨五百、一千,跳槽成功的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想对以下跳槽薪资翻倍的朋友们感叹一句:“同是九年义务教育,为什么你这么优秀?”


——TL编辑 彗星


作者:思小妞

来源:LinkedIn(ID:LinkedIn-China)

LinkedIn领英是全球知名的职业社交网站,

每个《财富》500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即使是再热爱的岗位,在工作中也会有200次想跳槽和50次想裸辞的念头。


待遇不公、团队涣散、同事相处难这些原因之外,工资低也颇为令人扎心。


职场江湖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当你每天早上醒来一想到上班就感到无比痛苦时,你就该考虑换份工作了。”


据LinkedIn领英发布的《中国千禧一代商业决策者洞察》数据显示:


2016-2017年,中国职场人的平均在职时间为26个月,而2014-2015年这个数字为34个月。


新一代职场人热衷跳槽已是共识。


作为一个以“关心每个人的终身职场大事”为己任的平台,我们对这个现象充满了好奇。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为什么总想跑?”,以及“如何跑得漂亮?”




难以被“忽悠”的本届职场人


前两天,有朋友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她在一家媒体公司担任管理岗位,也是一位90后,有种被自己人坑了的“喜感”


我的另一位朋友Z在国内最大的语言培训机构任教,一个项目组30人,一年跳槽的人有三分之一;


另一个朋友在一家业内小有名气的新材料科技公司任技术岗位,过完年一周回来发现团队一半的人都走了。


说实话,每个职场人都清楚频繁跳槽带来的诸多弊端:经验累积断裂、逃避的问题未得到解决、让下一任面试官觉得自己浮躁等。


但为什么还是止不住地前赴后继?


因为雇佣关系就像婆媳关系,是天生不可调和的产物。



举个例子,在婆媳关系中,媳妇觉得自己入得厅堂、进得厨房、把孩子和老公都照顾妥帖、对公婆孝敬、还能Hold住职场,可以说几近完美。可婆婆总觉得还做得不够。自我感觉良好的那些事在婆婆眼里都是本分。


一方觉得自己足够好、一方觉得是本分,像不像普通职场人与公司的关系?


跳槽这件事说来说去离不开个人、平台、行业大环境三个范畴,之所以没有“最好”或所谓的“标准答案”,究其根本是雇佣和被雇佣的评价体系从来都不一样。


前者看重的是公司、股东、合伙人利益,后者看重的是个体利益,孰是孰非难以辨出。


新一代职场人显然把雇佣关系看得更真切,他们不把自己的未来和发展寄托在老板的人品、公司的文化、遥不可及的股权分红这些虚无的东西上,他们只看更实际的东西。


比如发到手的钱、确认公司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成长、发展,并在事业上更进一步。


我一在人力资源领域深耕20几年的老朋友感慨道:


现在的年轻人跳槽最重要的因素不再是向钱看齐,而是看当前的职业发展是否能满足对未来发展的预期。


《中国千禧一代商业决策者洞察》显示:


从基层到总监级别的升职过程中,80后需要6年,而90后则达到了惊人的4年。



我的前同事在老东家一干就是8年,即使公司每况愈下、到手的薪资不符合行业水平也不愿离开,完全是出于自己责任心的考量和公司设立的美好使命


这届职场人则很少出现上面的画风。


不知从何时起,在六七十年代出身的人看来无比稳定的朝九晚五式的工作,已越来越被八九十年代出身的年轻人厌弃。


这届职场人更务实了。



跳槽王不是人人都能当的


我曾和身边做媒体、教育培训或IT行业的年轻职场人聊过频繁跳槽这个话题,大家对此确实“不以为然”,而且很喜欢搬出“跳槽王”王以超的例子。


王以超在媒体、公关圈以“跳槽”出名,8年换了8份工作:财新网主编、腾讯网新闻中心主编、《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副主编、京东公关部副总监、乐视、积木盒子媒介总监、36氪副总裁、优步中国公关副总监。



从公司到title都可圈可点,而他频繁跳槽的举动也被圈内人戏称“把跳槽做成了行为艺术”。


但坦白讲,王以超的例子不具备可借鉴性。


第一,在他频繁跳槽前已累积过比较久的行业经验;


第二,他从都市报纸到财经专业媒体、新闻门户、管理杂志、以及后来的以新媒体为平台的创业公司,兜兜转转一直没离开过媒体公关这个大圈子。


行业技能一直没丢且又遇到了新媒体、创业这样的“风口”促成了他频繁跳槽非但没有“自毁”,还声名鹊起。


但现实中,大多数跳槽者的境况并不是如此顺利。


我表妹沪漂一族,两年换了三份工作,年后又选择裸辞,房租靠父母、直到上个月才找到工作,薪水没有涨幅,还没过试用期就觉得新工作不适合自己。


她说:“在家闲置了3个月后,差不多的工作都能接受。”但入职时的“差不多”在入职后很容易变成“差很多”。


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跳槽变成“行为艺术”




跳槽变成“行为艺术”


对于很多入行尚浅、资历不深的职场人来说,能在跳槽中加入“行为”和“艺术”元素”已经了不起了。


“行为”即追求行动力;“艺术”是追求美感。


从“行为”角度来看,如果你的职场表现已如下图,是时候考虑付出行动力挪一挪了:



大多数人的薪资每年会有10%左右的固定涨幅,除非公司有重大变动或你做出重大贡献。


而我们的技能和经验却不是固定的,多数人工作一、两年后的业务水平远高于初入职场时,创造的价值、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可能是刚入职时的2-3倍,但工资对应翻2-3倍的人却很少。


当业务水平愈加精益时就容易变成一个努力却不上进的人。


努力的职场人也会加班,但更容易沉陷在熟练工种里,而上进的人会寻找更多的突破和挑战。


老板也会把更多“边角活”塞给努力的人,(因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已经可以很快速解决,公司是不会让人闲着),但你的薪资却不会因为“边角活”而有所提升。


当你能驾轻就熟地去完成工作、且老板派给你的新活儿并不会因为你的能力而带来薪资涨幅时,这个时候可以考虑付诸行动挪挪窝了。



从艺术角度来看:跳槽可以跳出美感。


其实我很质疑跳槽是否真的有好时机这个说法。“想清楚”、“干出好结果后再离开”这种鸡汤几乎没有考虑到规划清楚职业生涯这件宏观的事会随当事人的年龄、境遇而变,更何况还有大环境这个难以预测的“风口”。


跳槽的“美感”这里有三种从预设目标反推回去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思路一:试试成为混搭型人才。


建议在某岗位工作不到3年、兴趣广泛、但定位迷茫的职场人考虑。


工作尚未满3年的职场人其实都有资本通过跳槽去尝新,这种尝新是大范围的转行、跨界,去寻找自己想从事的行业和岗位。不过这样的职场人需要好奇心重、比较容懂得取舍。


我身边跨界最大的朋友当过报社记者、做过培训师、开过珠宝设计工作坊、最后很开心的成为一名程序员,而她本专业是生物,前后用了5年的时间确认清楚所爱。


思路二:以累积价值为目的。


建议在某领域工作5年左右,想转行却又看不清楚未来不敢轻举妄动的职场人考虑。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已经浸淫5年以上,此时跳槽的动力首当其冲肯定不是金钱、头衔或者意气用事离开,而是评估下一份工作是否能给你带来两样东西:一个是新,包括新视角、新技能、新平台、新渠道等,一个是对原有经验和价值的迭代。


后者可能更重要,即便是大幅度转行,最好也是“新”能大量用的上你的“旧”。


思路三:接受从更广阔的角度定义“职业”的含义。


建议在某领域已取得一定成就的人考虑。


通常他们已经是某一平台的骨干或某一领域的大牛,对职业生涯有成熟的理解,早已不是办公室、薪水这个二维世界。


他们出于职业倦怠期或别的原因想体验全新的领域、岗位,有点跳出方寸地、迎接海阔天空的意思。


未来我们的工作时长会超过50年,期间跳十几次槽、换5、6个行业、丢弃一些资源又得到一些新资源是稀疏平常。


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在理:世上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

记得转发和点赞哟~

比心~



  • 者:思小妞。坐标美国,“轻职场”概念创始人。微信公众号:思小妞的犄角旮旯(id:sixiaoniu523)。

  • 来源: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LinkedIn领英是全球知名的职业社交网站,每个《财富》500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 点击上方图片阅读文章

Halo,有好多小伙伴都反馈说改版之后比较难找到我们了。为了更好地让我们以用可口的内容喂饱你的精神世界,可以按照以下操作,星标我们公众号喲~


让我们每一次连接都更有价值更有效率吧~



其次就是希望能和你们谈天说地,尬聊,甚至是面基。我们做出了这份「2018,TL问卷」


请大家花3分钟时间,

填一下这份“2018年,TL问卷”

☟☟☟

我们会从中挑选一些完成问卷的粉丝进入TL粉丝群。(悄咪咪告诉你们,编辑部的小姐姐们都会在里面哦)



星标我们,后台回复“好多书”即可领取4800本电子书单资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